(本网讯 鄢小俊 陈灏)11月13日下午,孝感市委统战部(市民宗委)组织各族群众代表50余人赴云梦县博物馆,开展“跟随习总书记脚步 探寻文物中的‘三交’故事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活动。我校石榴红·孝廉谷文化基地师生代表、睡虎地秦简研究中心成员等参加活动。
沿着2024年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的参观足迹,讲解员向各族群众代表相继介绍了重点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。郑家湖墓地位于楚王城城址东南郊,墓地内秦人与楚人毗邻而葬,考古研究清晰揭示了当时南北人群的频繁迁徙和密切互动,是族群融合的生动写照。出土文物充分展示了战国末至汉初的大变革时代,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缩影,反映了秦楚融合乃至中华民族融为一体的过程。
湖北职院教师、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在木牍前驻足良久,她感慨道,在千古孝子黄香故里,我们从考古中见证自古以来孝感、云梦作为南北交融、东西交汇、各族交流、民族团结的重要节点,从文物中读懂楚韵秦风、家国情怀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,更加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信心和决心!
移步二楼秦汉简牍展厅,各族群众被“中国第一封家书”——木牍家书所吸引。这是中国有史可查的最早家书,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,是公元前223年秦军士兵黑夫、惊两人的两封家书。写信者是墓主人“衷”的两位弟弟“黑夫” 和“惊”,信中有兄弟俩对父母的深切关怀和问候,有“惊”对妻子的深情牵挂和善待老人的殷殷叮嘱,也有请求母亲为他们置办钱物的急迫。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,这两枚木牍真正诠释了“家书抵万金”。
“通过文物我了解到中华民族融为一体的故事,中华文化多元一体,源远流长,我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,团结各族员工,为民族团结作出应有贡献。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孝棉集团员工代表阿娜尔古丽罕仔细听取介绍后说。
转身穿过人群,“中华第一长文觚”——郑家湖木觚赫然在目。它是目前我国所见年代最早、篇幅最长的文觚,以秦隶书写约700字,涉及考古学、古文字学、古文献学、古代史等诸多领域,学术价值重大。“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黄香小学校长舒小军停下脚步,细细研读文觚上的内容,他表示:“黄香小学要继续以县博物馆馆藏的‘简牍’、漆器等文物为对象,发挥学校文化社团秦简艺术工作坊、‘红领巾讲解员’作用,引导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,探寻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,读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。
俯首驻足间,一简一牍处,往事越千年。各族群众流连于珍贵文物之间,了解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,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“大一统”理念有了更直观地认识,各族群众透过文物看历史,深入了解“大一统”理念,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,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,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